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古人所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尤其是所采用的经典,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智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叫它“经典”…朗朗上口,很有韵律,声声“朗诵”,是最高明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进入记忆,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南怀瑾
任何人只要把任何一本经典熟读百遍,他必能从中提升为学之能力,领悟为人处世之道,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而且这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台中大学副教授王财贵
我赞成小孩子读经——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南方人物周刊)
三千年前(始于西元前年)西周贵族教育体系中,周王官学要求学生须掌握六种才能:礼、乐、御、射、书、数。《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此六艺,既是上古三千年教育经验总结,再历经后世三千年实践检验,是培养“经世致用”儒士大才的高贵教育。史记管仲、乐毅、诸葛孔明、房玄龄、岳飞、文天祥等已然证明。
元明清以来“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方式,概能培育寻章摘句、舞文弄墨的文字儒,然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虽皓首穷经、日赋万言,不足为意!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文德政经塾以“浩然正气、佐育英才”,专注培育君子儒:“男效才良女慕贞洁”,立身行道,见义勇为,守正恶邪,齐家治国,泽被当世,乃至名垂千古。
一、以史为鉴通达知远
改革开放以来,富裕阶层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国外私立学校接受贵族式教育。这些父母无疑是明智的,比把孩子送到商学院强得多。储安平在其《英国采风录》中说,“大凡贵族绅士都看不起金钱……英人以为贵族绅士就是高贵之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甚至甘为他人牺牲自我,不仅是珍视荣誉的人,更是有良知的人。”但国人谈论贵族精神时,总不忘加一句:中国没有贵族。但这种看法很不正确。
秋风()论证了《西方有贵族精神,中国有君子传统》。他说,周代君子的做派与欧洲贵族没有两样,比如都是武士、都崇尚荣誉,《左传》、《国语》生动记载了周代君子的生活形态。另一方面,孔子面对春秋末期的礼崩乐坏,提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德治良方,主张以“仁德”“礼教”建立和谐社会。而德治的基础是教化,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就是要在平民社会中重建君子群体而不是世袭的已然腐败的贵族;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选拔“先进于礼乐”的平民君子。《论语》堪称君子养成教本,而孔门儒学则是君子养成学。比如,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泰而不骄”“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孟子进一步阐释曰,君子(大丈夫)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德政经塾携三年办塾经验,贯彻“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推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功”的君子养成术。日常教学践行“礼乐御射书数”的六艺理念,年夏令营起更推出“一文一武、文武兼备”的君子特训班,以期旬月之间收到脱胎换骨、铸就君子之风的成效。儒家经典《中庸》认为,“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换言之,真正的君子必然就是贵族,只是“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第51章),即贵族养成须待时机而已。这与释门“大富由德小富由勤”异曲而同工。
(一)君子(贵族)特训营班制及内容
1.营期:每期时长三周,周一至周六上课,逢周日休息。
第一期夏令营:年7月13日始至8月1日课后结束,7月12日下午报到
第二期夏令营:年8月3日始至8月22日课后结束,8月2日下午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