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3D日前重制上映,而春晚上吴京张震的武术表演《江山如画》,更是让人热血沸腾,久久难忘。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而在亚洲,我们的周边国家也有“武术”,比如泰国的泰拳。
对于泰拳,相信大多数人的印象,只是某些影视剧中的片段。泰拳准、狠,是一门传奇的格斗技,主要运用人体的拳、腿、膝、肘四肢八体作为武器进行攻击,速度极快、攻击力猛锐。比起有些功夫中花拳绣腿的招式来说,泰拳非常讲求实用性。
去普吉旅行的时候,遇到一位教练,他此前是练习中国散打,后来去了泰拳馆。在跟他的学习中,我稍微了解了散打和泰拳的区别。
任何一种搏击技法的比较,需要建立在规则前提下:中国散打规则以进攻得分为目的,分数高则胜,击到对手的头、躯干、大小腿,都有不同分数(虽然国内已多年不举办散打争霸赛,但这是国术的特色)在散打规则内,中国选手对于外来对手几乎来一个灭一个、来一对斩一双,总能以悬殊比分战胜。
泰拳则是以重创对手、达到明显的“减血”目的而得分。泰拳踢人是用脚最硬的部分,例如小脚背或者膝盖,对自己的保护性比较强,对对方的伤害性比较大。泰拳的进攻是非常激进的。从泰拳的文化里面也能体现民族文化和特性,就是要攻击,打败对手是唯一的目的。
历年来,国内外的搏击交流中,这种拳术的杀伤力让国内选手吃了不少亏,中国武术散打讲究“远踢、近打、贴身摔”;以散打鞭腿攻击为例“提膝翻胯鞭打(使用末关节脚背横面来技击)”,杀伤力也很大,但从人体结构角度看,脚背拥有更多块骨头构成,受伤机率也较大,但对对手的伤害比起泰式扫腿的击打方式(末关节以上到小腿胫骨这个纵切面),散打的杀伤力略微逊色一些。
总体来说,中国武术讲求点到为止,是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中国是很温和内敛的民族,强身健体以武会友是我们的武术文化。中庸之道,不求最强也不是最弱,虽有缺点但仍保持优势。
泰拳训练中,要求正式修炼的拳手,依循严谨的修炼规律,遵师诲、习系统。通过这种严格的程式,拳手得以拥有坚强的体魄和敏捷的反应。生活纪律和体育纪律并举,使得泰拳学习者既能拥有健美、强壮的体魄,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心理健康。
泰拳的这种务实、锐猛的思路,对民族心理的塑造,也体现在历史和文化里。
泰国是没有殖民史的国家,在泰国民间,有“年来未被殖民统治过”的说法;在近代史中,泰国也是亚洲少有的独立国家之一,虽然受到过日本的控制,但泰国人很懂外交、很滑头,在日本败局初定后,泰国当局便暗通美中,背叛了日本——他们懂得站在强者这边,这是民族特性:
“纵观近代东南亚的历史,泰国是唯一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由于其善于利用各个列强之间的矛盾,巧妙的使用了平衡策略,成为中南半岛上的英法战略缓冲地带,使国家幸免遇难。在二战中,其采取了与日本结盟的策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泰国对英美宣战,日本战败后,泰国则又宣布其对英美宣战无效,美国对此予以认可,泰国再一次避免了沦为战败国的命运,并成为中南半岛上美国唯一的亲密盟友,享有‘非北约主要盟国’地位”。
去柬埔寨吴哥窟的时候,我曾经在一些壁画中,见到过类似打斗的动作,其中一些招式打法看起来和泰拳很像,或者说是对应的。后来深入了解,原来,柬埔寨和泰国是有相互仇恨的历史传统。柬埔寨(高棉国)曾经在十三世纪经历过泰国(暹罗国)的多次入侵,所以柬埔寨有一个地方叫SiemReap暹粒,在柬语意思是“击败暹罗”。两个国家之间因为边境划分等等原因发生过很多战争,泰拳其实有基于当时柬埔寨武士打斗的元素,通过双方斗争,也给彼此留下了文化的印记,所以在吴哥窟画的很多图里面,会出现相像的内容。
由此也可见,通过旅行可以弄明白世间不少道理,揭开一些疑虑,让我得以开阔拓展眼界,更宏观地看世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技能,小则受益于个人,大则造福于社会,受益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