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的开明政策是民间武术发展的主要推进器 回顾历史,我们可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民间武术会得到迅猛发展。比如在民国时期,政府大力支持武术发展,专门设立国术馆,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使中华的武术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境界。时至今日,政府的作用更加重要。政府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要出台各种激励的政策措施,让民间武术发展有宽松的环境。 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武术字[]88号),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又发布了《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出版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年)》也特别提出了大力普及发展民间武术。可见国家越来越重视民间武术发展,并对之加强管理,促使民间武术运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之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管理轨道。加强对民间武术的管理,不仅是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更是民间武术事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但这些政府的激励幅度还是不够的广泛,还需要给予民间武术发展在政策、资金上、人才上更多的支持。 二、民间武术发展要善于走好两条道路 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层面,它们相互竞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政府政策是外因,民间武术本身各个拳种派别的发展是根本动力。 各个拳种派别功法本身的完善和提升,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民间武术中数不清的各分支流派,都是历代武术宗师在前贤创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练功体会和实际需要,对之前动作和练习方法的“扬弃”和发展,都各有长处和局限性。 在将来的民间武术完善和提升中,要分不同对象,善于走好两条道路。 一是健身优先,兼顾技击。在练习民间武术时,追求健身和追求技击性是辩证统一的。民间武术的大部分动作,都具有健身和技击的双重作用。但民间武术的一些动作,为追求发力、发劲和技击的准确性,对健康也是有损伤,是不利于健身的。特别是一味追求搏击,不断增强练功次数,对健康非常不利。对于这一个矛盾,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历史上很多民间武术大师晚年时双腿或腰跨坏掉,以至于走路困难或不能走路,就是这个原因。比如练习太极拳不大正确时,对膝的损伤特别大。因为,膝的作用在太极拳术中应用十分重要。它是大腿与小腿之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膝在拳套中势势负重,各种步法缺膝难成。像弓步,虚步,马步,歇步等等。还有的拳势扭动双膝,长此下去膝关节不堪重负要出毛病。练拳时,膝关节在反复屈伸、扭转,关节面在不断地撞击、摩擦,时间长了就会形成磨损性损伤。髌骨,就是俗称的膝盖骨。有研究说,膝关节在半屈时,髌骨面上受的力可以达到体重的7倍。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民间武术时,正确处理好健身与技击的矛盾。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是第一位的,是练习民间武术的根本目的。为此,对于普世之众,就应当按照健身优先,兼顾技击的原则对功法进行完善和提升,删除一些因练功不当易造成膝关节或身体其他部位损伤的招式和动作。这是大道。以杨式太极拳为例,当年的杨无敌、杨班侯都是打出来的天下,现在杨式太极拳大多数是杨澄甫先生定型并传下来的。杨澄甫定型拳架与第一、二代杨家拳是不同的,降低了几个难度大的动作。如老谱中“进步栽锤”后接“翻身撇身垂”再接“二起脚”接“左右打虎”。二起脚用“搬栏锤”和“右蹬脚”代替。大师杨澄甫为什么要这样改?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民众健身优先的需要,适应民间武术普及和推广的需要。
二是技击优先。兼顾健身。民间武术创建之时的最终目标是克敌制胜,技击性也是其的本质属性。虽然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民间武术作为原生态的中华拳术技法,我们不能丢掉其技击本意。特别是对于民间武术宗师、专业研究武术人士、运动员、散打者来说,要努力提高和完善民间武术技击性,要从少林拳、太极拳、咏春拳、八极拳等各种中华武术优秀拳种,或者从柔道、泰拳、拳击、跆拳道等全球优秀拳术吸收有益成分、使之更加符合格博杀的武术本质。
三、努力推进民问武术各拳种的标准化工作 年2月2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这个全球性非政府组织的成立成为人类标准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提出,在年全力推进“武术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武术工作的程序化、标准化、国际化建设。民间武术的完善和提升,要顺应武术标准化的发展潮流。民间武术的每个分支派别,都应当有相当符合科学的标准规范。每个套路,每个招势,都应在国家层面建立更加完善完美的标准体系。但是在推进标准化过程,就个体练习而言,为了健身和技击需要,也不应排斥一些个性化的有效发挥和应用。这种项工作,既要各级政府的支持,更需要民间武术宗师的大力配合。 四、推进民间武术的产业化发展 民间武术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上升空间巨大。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进民间武术运动实体化和职业化的进程。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各地擂台赛成功的经验,举办全国民间武术擂台赛,修改竞赛规则,提高民间武术比赛观赏性和技击性。要充分利用社会吸引力进行创收,为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及社会土壤。发展民间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符合当今国际社会所倡导的人文、环保、运动三大主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整合和注入更多的人、财、物、资金、信息等核心要素,做好民间武术文化的整理、挖掘、开发和弘扬工作,让民间武术实现由文化向资源的转变、资源向产品的转变、产品向品牌的转变,最终让使民间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出成果、见效益、有影响,从根本上实现民间武术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五、努力推进民间武术发展的年轻化工作 民间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需要青年人去继承和发展。民间武术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相当程度上代表中华文化。没有一定青年人的加入,是不利于民间武术的传承和创新的。练习民间武术光有中老年人不行,要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民间武术,应在普通大中小学体育课中以五禽戏、太极拳、八卦掌等为主推广普及中华武术。特别是在基层武术学校和少年体校、运动技术学校中要高度重视民间武术教学,重点培养民间武术接班人才。练功惜取少年时,才会取得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效果。 六、加强民间武术宣传工作 当前,对民间武术的宣传上力度是不够的。民间武术不能单单依赖各个门派自身的沿袭,闭门造车,而要放开门第之观,把自己的精华与特点发扬开来,引起外界的重视,从来为自己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新的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任何事物离开了媒体的宣传,将很难成事。为此,一要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加快民间武术传播速度。将各种民间武术博大精深的内容,全面系统地进行整理后,通过国际互联网,让中华传统民间武术各个门派通过电脑网络遍迹全球各个角落。二是继续加强民间武术图书、音像、光盘的编辑翻译、出版工作。三是拍出一批高质量的反映中华传统民间武术的影视作品,掀起新的中华武术热。四是要通过在各国建立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和功夫学校,大力宣传和推广中华传统民间武术。
作者:谢远基来源:《搏击》杂志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