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处不江湖
商海,就是一个江湖引无数英雄竞风流
时代赋予他们矫健的翅膀
搏击在风云际会的暗夜长空
与不同年龄的企业家接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你会在某个特定年龄段的人身上找到某种共性,60后的苦干实干,70后的闷头赚钱,再到80后的敢于表达,每个年代的企业家风格正在发生悄悄地转变。我身边就有三位这样典型的企业家,且听我娓娓道来:
1
60后邱继烈——大家风范风清扬
身份:重庆民营经济协会秘书长、民融客城市会客厅董事长。
一个人的胸怀、气度、风范可以从细微之处表现出来。
60年代的人成长在一个混序发展的时代,他们既接受着传统的主流思想教育,又有了独立思想的萌芽,开始学会客观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他们关心时政,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是有信仰的一代。邱秘书长就是这样典型的60后。
说到邱秘,他是圈层经济骨灰级的玩家,运作企业家圈层多年,他说圈层的核心价值就是“聚(聚合)、增(增量)、分(分享)”,开放、合作、共创、共享是他做圈层的基本思路,在他的帮助下,很多企业家对接到资源,他是圈子里德高望重的前辈。为了让线上的圈层落地,他众筹成立了线下企业家基地——民融客城市会客厅。在同龄人都等着退休养老的年纪,他以半百之躯重新踏上创业路,他的果敢与激情,让晚辈的我发自内心地佩服。
邱秘打造的民融客城市会客厅
邱秘曾在新女报传媒集团任职多年,媒体人的出身,给了他丰富的人脉资源,更让他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出口成章,即便不打腹稿,即兴演讲仍可做到逻辑清晰、妙语连珠,这也许就是他作为一个圈层领袖的个人魅力。
工作之余,邱秘喜欢钻研国学,这样他身上有种浑然天生的老派知识分子气息。他常把他自己的处事哲学及人生经验跟年轻人分享,并把自己的门派自嘲为“水门”。作为“水门”弟子,我倒是觉得这位师父一点也不“水”。当我遇到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向他讨教时,他告诉我:“方向和定力很重要,这个世界纷繁复杂,诱惑很多,协会里形形色色的企业家,有好些人就是经受不了诱惑,盲目投资,结果最后一败涂地。凡尘事物,变幻莫长,在纷乱的人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尤为重要。”
现在,邱秘把工作重心转到了民融客的运营中,谢绝一切社交活动与媒体采访,秉持着实业家的匠心,踏踏实实地打理会所。他坦承自己的压力巨大,因为身上不光肩负着股东们对他的信任,这也有可能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创业,不成功便成仁,正如他所说:“创业是艰辛的,过程是煎熬的,唯有坚守初衷,方可走上坦途。”
我想起野夫在《暗夜传灯人》中的一句话:“修为浅者,即便躬逢机缘,忝获异数,也多成为历史的小丑。而修为深、根器良者,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行正世之义,守惓惓之心,或可匹夫而为百世师。”从某种程度上,邱秘就好像金庸笔下武功盖世又受人敬仰的剑圣风清扬,有这样的良师益友,我很幸运,不同于风清扬的是,他是一位入世的修行者。
2
70后张值——性情中人黄老邪
身份:中山文化产业园董事长
至情至性,是真名士自风流。
70年代人是改革初期的弄潮儿以及受益者,相对有信仰的60年代人,70年代的人则更加追求物质财富,更加懂得享受生活。在这点上张值算是典型的70后。
在金庸的描述中,黄老邪个性复杂,“正中带有七分邪,邪中带有三分正”,他的邪,不是邪魔歪道的“邪”,而是“老子不信你的邪”。恃才傲物与不拘一格,张值倒是跟这个黄老邪如出一辙。
张值的创业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也塑造了他难以捉摸的奇怪个性。有时候你会觉得他“装”得让人费解,比如,明明是个重庆土著,非要见谁都说普通话(还有点港台腔);他不愿把自己定义为商人,而是文化人,自诩为广告人中的学术派,特别爱讲方法论;强迫症加洁癖,衣食住行都要讲究名牌,只用最贵的,不用最好的,你吃个路边摊也会被他无情地鄙视。
就是这样一个“装逼界的大神,作死界的泰斗”,有时也“真”得令人惊讶。他是一个敢说的人,在一次营销大会上,当着天府可乐老总的面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们的营销方案,指出他们战略上的失策;有一次跟另一广告大咖阎家旭喝酒,喝麻之后斗嘴,偶尔会飚一两句脏话,但对于这位竞争对手,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之情,这时真情流露的他倒是比平时一脸严肃的他更为可爱;他支持重庆的青年学习型社群傅筹者联盟,常常提供赞助,他感叹到现在的社会阶级越来越固化,屌丝阶层的年轻人翻身机会越来越少,还是应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