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盛夏,甘肃最美的季节来啦,祁连山下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成为金色的花海;甘肃敦煌色泽油光鲜亮的李广杏成熟上市;“FKT崆峒之巅武术擂台赛”在甘肃平凉市道教圣地崆峒山启幕,促进崆峒武术与世界搏击规则相接轨;杨丽萍作品《十面埋伏》兰州演出用舞蹈演绎经典;大美甘肃快来跟小新感受吧~
组图:甘肃祁连山下万亩油菜绽放成花海
盛夏时节,甘肃张掖市民乐县扁堵口风景区沿线公路两边的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吸引游客赏花拍照。朱希彬摄
盛夏时节,甘肃张掖市民乐县扁堵口风景区沿线公路两边的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吸引游客赏花拍照。朱希彬摄
盛夏时节,甘肃张掖市民乐县扁堵口风景区沿线公路两边的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吸引游客赏花拍照。朱希彬摄
图为游客在油菜花田拍照。朱希彬摄
进入盛夏,位于国道线甘肃张掖市民乐县扁堵口风景区沿线公路两边的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成为金色的油菜花海,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赏花拍照。
敦煌鸣沙山下余亩李广杏上市
图为色泽油光鲜亮的李广杏成熟上市。王斌银 摄图为敦煌市月牙泉镇果农正在采摘李广杏。 王斌银 摄
6月下旬,甘肃敦煌著名的李广杏成熟上市,“物以稀为贵”的余亩李广杏将通过航空发往北京、上海等中国多个城市。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李广杏的收获季节。目前,敦煌市多亩李广杏陆续成熟上市。
李广杏,因产地,又名“敦煌李广杏”,是毛杏在甘肃敦煌发展而来的一种特产水果,其名称来源于西汉“飞将军”李广的传说,得益于当地气候地理条件,以味道鲜美可口而闻名。
中外搏击手决战甘肃崆峒山促崆峒武术“接轨”世界
“FKT崆峒之巅武术擂台赛”25日下午在甘肃平凉市境内的道教圣地崆峒山启幕。来自中国、泰国、法国等国的20位中外搏击选手将在未来两个月,轮番呈现海内外的武术绝技,以此吸引更多年轻人习武健身,并促使陷入传承困境的“崆峒派”武学回归。图为为保证赛事的公平公正性,主办方24日对所有参赛选手进行了现场称重,并公布体重。 钟欣 摄
此次赛事主办方平凉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产业发展科科长彭九灵介绍,推出FKT崆峒之巅武术擂台赛暨中国西北第一擂联赛,就是要通过常态化赛事的开展来引导带动形式多样的专业比赛,提高崆峒武术的知名度。
崆峒武术始创于甘肃平凉市境内的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但随着近年一些年事已高的武者相继离世,老一辈传承人分散于海内外,崆峒派武术正陷入传承危机。
图为参赛选手24日在称重之时不忘“秀肌肉”。 钟欣摄
中国泰拳联盟负责人于辉告诉中新社记者,这样大规模的职业搏击赛在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的崆峒山举办还是第一次,希望通过海内外搏击选手过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崆峒文化和当地武术扩大影响力。
“崆峒武术、泰拳等各路门派的绝技很可能在比赛期间直面碰撞!”于辉表示,通过此次擂台赛,还将为崆峒山地区一些民间习武的人群提供与外界武术高手切磋的机会。
6月25日下午,“FKT崆峒之巅武术擂台赛”在甘肃平凉市境内的道教圣地崆峒山启幕。图为颇具视觉冲击感的擂台赛。 徐振华 摄
“我就是为了金腰带而来,会击败所有对手。”来自泰国的搏击选手撒A在比赛前放出豪言。此前在中国参加过多次比赛并获得金腰带的他坦言,很了解中国的散打,对崆峒武术只是有所耳闻但并不熟知,希望借此机会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记者冯志军)
杨丽萍作品《十面埋伏》兰州演出用舞蹈演绎经典
如果说舞剧《孔雀》是杨丽萍对“人性”探索的初始,那么,《十面埋伏》就是一场关于“人性和战争”的全新实验。6月24日晚,杨丽萍作品舞蹈剧场《十面埋伏》在甘肃大剧院进行首演演出。 丁思摄
24—26日,杨丽萍作品《十面埋伏》将在兰州连演三场。这也是继年杨丽萍舞剧《孔雀》在甘肃大剧院演出创下票房纪录时隔3年之后,再次携作品来到兰州。
6月24日晚,杨丽萍作品舞蹈剧场《十面埋伏》在甘肃大剧院进行首演演出。 丁思摄
24日晚,《十面埋伏》在兰州首演结束后,杨丽萍接受媒体采访称:“我以前的演绎都是唯美的、传统的、民间的舞剧,类似《雀之灵》、《云南印象》等,但这部剧,实际上是一个实验,从古至今,战争从未停止,人性的尔虞我诈依旧上演,我们用舞台来刻画人物在特定情境中内心的冲突和纠葛,这部剧具有现实意义”。
6月24日晚,杨丽萍作品舞蹈剧场《十面埋伏》在甘肃大剧院进行首演演出。杨丽萍将“楚汉相争”改成了舞蹈剧场,用京剧嫁接起现代舞。 丁思摄
十面埋伏,楚歌四起。从开场至结束,悬在演员头顶的,是一万多把闪着寒光的剪刀,隐喻着危机四伏的年代。“剪刀,它是中国的一种符号,它象征着伤害,暗喻着恐惧的悬而未决的心态,这和我们的生活很类似,处处埋藏着危机,在生活中、职场上、社会中都存在”。
6月24日晚,杨丽萍作品舞蹈剧场《十面埋伏》在甘肃大剧院进行首演演出。图为剧中“虞姬”。 丁思摄
“这部剧是一场战争,最可怕是来自内心的战争,我们用中国舞蹈来讲述内心暗涌的激流”,在《十面埋伏》中,杨丽萍以中国舞蹈为主调,融合行为、装置艺术、民乐及传统戏剧等综合艺术语言创造了“舞蹈剧场”,是传统经典艺术融入当代文化语境的一次大胆实践。
6月24日晚,杨丽萍作品舞蹈剧场《十面埋伏》在甘肃大剧院进行首演演出。图为剧中“虞姬”与“项羽”诀别。 丁思摄
京剧、剪纸、皮影,中国经典元素都被杨丽萍搬上舞台。全剧除了延续杨丽萍舞蹈一贯的自然、原始的风格外,还邀请了京剧传人裘继戎,将京剧、中国功夫、民乐“融会贯通”。甚至全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虞姬”,杨丽萍选择了男性演员来“反串”,也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好。
6月24日晚,杨丽萍作品舞蹈剧场《十面埋伏》在甘肃大剧院进行首演演出。杨丽萍将“楚汉相争”改成了舞蹈剧场,用京剧嫁接起现代舞。 丁思摄
“你看,在京剧里面,都是男扮女装,它不是噱头,它是我们的文化,雌雄同体有着特殊的魅力,象征着阴阳协调,而不是非要达到一种人格的极端。”杨丽萍说。
6月24日晚,杨丽萍作品舞蹈剧场《十面埋伏》在甘肃大剧院进行首演演出。杨丽萍将“楚汉相争”改成了舞蹈剧场,用京剧嫁接起现代舞。 丁思摄
京剧唱念做打的神、中国武术的气、民族舞蹈的魂,此次与京剧的“碰撞和结合”,是杨丽萍最大的“惊喜”。“为什么现在一提到舞蹈,非得要借鉴芭蕾舞呢?”杨丽萍反问道,我们的舞蹈要有中国的身体语言,我们的气、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布景,甚至我们穿的衣服,要有我们独有的特质,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属性感,不能丢失了自我。
6月24日晚,杨丽萍作品舞蹈剧场《十面埋伏》在甘肃大剧院进行首演演出。图为演出结束后,杨丽萍和演员共同谢幕,作品得到兰州观众阵阵掌声。 丁思摄
除了对中国古典文化一如既往地追从,对人性和战争的思考成为了年近60岁的杨丽萍今后创作舞剧的新尝试。“早期的舞蹈会赞美生活的美好,现今我会去思考关于生命的主题;《十面埋伏》虽是多年前的故事,但现今还是有很多人因为战争流离失所,还会有毒牛奶事件的发生等等,人性的善与恶演绎得淋漓尽致,都是现实的写照。”
资料图。中新社发任东摄
“我越来越感觉到生命的消失,想得多,就想用这样一部剧来实验。”杨丽萍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记者丁思)
长按左侧315杩囧悗淇濋櫓鍏徃鐪熸鐨勯粦鍚嶅崟鍑烘潵浜?淇濋櫓鍏徃灏嗗叡浜粦鍚嶅崟鐪嬬湅鏈変綘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