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防詹姆斯,拳打邹市明,直晃过梅西。”
如同很多外行看热闹一样,一部分观点认为如今限制于各种体育竞技规则下的格斗如同拔牙的老虎一般,通通只是假把戏,那么一直热衷于学习从站立到地面的立体攻防技术的我,就结合下自身训练过程中的理解,来讨论下强调实战训练的现代搏击体系中泰拳和巴柔的意义如何。
能打的泰拳:比赛中80%的KO都是来自于最简单的左右直拳
泰拳在进入20世纪后,为什么能迅速适应现代搏击规则,并占有一席之地?很简单,因为泰拳会“打”,泰拳吸收拳击构建了科学完善的训练体系,抛开那些通过外力使自己骨头变硬或者泡跌打药酒变强的传闻(泰国真的没有,泰拳教练都对这种看法表示很无语了....),目前泰国顶尖的泰拳手基本都是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拥有接近、场的实战经验。
客观来说,人体中存在一种“第二强化刺激”的说法:通过长期训练强化可以迅速识别某些刺激事件加以反馈。
对于很多跟我一样的业余票友,在当初刚开始习练站立格斗时,最难熬的就是头部的防守,正常人面对一轮沉重迅猛的拳头本能反应都是扭头后退躲避,闭上双眼,这是非常明显的空档,往往因为你的视野缺失,对方左右双拳一炮双响,稳稳当当的打中你,一波嗜血GG带走。如果是在赛场,8盎司的小拳套就如同铁锤一样敲打在人身上,所以不要再说拳套是防具,拳套其实是用来刷攻击的利器。
阿杜在这个换拳的过程中居然是紧闭着双眼....
与此同时,所谓力从地起,腿部是站立格斗中不可脱离的力量传送轴。对于没有经过实战训练的人,连前后移动都不灵活,更别提扫腿这些需要改变重心的大幅度动作。一不留神,就是慢了对手一大拍,我刚开始训练时,扫一腿都能慌到失去重心摔个半死。
这诡异的大破绽攻击.....
实战的步伐强调其实正是在于最大限度的抑制这些本能。距离感,节奏感,对于进攻范围的内外圈前进试探,左右拳架的转换,踏步,压身勾拳,以及练习击打人体的软肋,比如我们最大的标靶——头部。至于街斗派阴招流的说法,大哥你连那么大的人头都打不到,还想着戳眼封喉么?
比赛中80%的KO都是来自于最简单的左右直拳
会滚的巴柔:地面作战弱化身高优势
说完站立,我们来说下地面。巴西柔术,作为目前地面技唯一担当,身处于最底层的白带二段级别的我,躺地流打法给我的体验却是与泰拳世界截然不同的体验,巴柔的目的更加纯粹粗暴,大部分获胜结果都是直接降伏(使用强力使驯服)对方。
巴柔中是通过锁住对方关节死穴无法动弹,甚至可以令对方休克,没错,巴柔其实从诞生以来就带有如此残暴的获胜前提。
在1V1的情况下,巴柔是真的可以弄死你...
柔术的教学体系决定了它对实战意义的极致追求,裸绞,三角锁,这些朴实无华的技巧必须通过千次百次的模拟对抗中不断锤炼,使我从一开始豪无反抗之力的弱鸡成为跟壮硕的外国友人有来有回的“白带斯巴达”(不怕死的巴柔新手)。
对于一个没经过训练的人被拖入地面就明显显得无所适从....
那如果现实中没有厚重的训练道服怎么办,很简单,巴柔实战体系中都会穿插有适应MMA(综合格斗)规则的NOGI(无道服训练),一些简单的技巧,衣领绞,棒球绞,普通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完全可以掌握,迅猛简单,高效,只需10几秒对方就开始进入休克状态了,杀伤力一点都不亚于站立格斗(对于我这种矮个子臂展不够人长的真是福音)。
也正是如此,实战几乎贯穿了巴柔的整个训练流程,临下课时必备的开胃大餐---车轮战。它依然是巴西柔术的行业潜规则,真是做到所谓的以战养战。
其实只有你真正进行了格斗训练才会明白,在实战中,训练者要考虑的要素太多,力量,技巧,体能分配等。只有反复不断的实战训练才能让我这样一个普通弱逼经过合理训练能拥有有效的攻防能力,竞技体育规则的限制只是让我们更好地去享受训练的过程,毕竟,晚上打完还要想着三五成群一起去吃个夜宵。
当然,切记与人为善,防身第一神功,练好短跑,无他。
海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治疗北京哪家医院好